全國服務熱線:13673739650
在新鄉(xiāng)市史志館的展柜里,有一張在抗日戰(zhàn)爭中犧牲的劉海珠同志的烈士證明書。看著這張烈士證明書,人們仿佛又回了那個軍閥混戰(zhàn)、紛爭四起、硝煙彌漫的年代。
劉海珠,1906年出生,輝縣市城關鎮(zhèn)新橋村人。1921年,他和弟弟劉海秋先后到紗廠當工人。當時的紗廠工人,終年辛勞,卻過著食不飽腹、衣不蔽體的悲慘生活,毫無人身自由和人身保障。
1925年1月,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:“為了擴大黨的力量,除上海、廣州外……同時在尚未有我們組織的工業(yè)及大都市,如東三省、河南……等均應量力開始黨的組織?!蓖?中共黨員羅思危受北京黨組織的派遣,來到衛(wèi)輝華新紗廠,開辦工人夜校,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,開展建黨工作。3月,羅思危發(fā)展了劉海珠等6名工人入黨,并建立了黨小組,這是新鄉(xiāng)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。7月中旬,中共衛(wèi)輝華新紗廠支部建立,這是新鄉(xiāng)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,始有黨員10余名,劉海珠成為一個黨小組組長。在黨支部領導下,他們同資本家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。從1925年7月到1927年7月,衛(wèi)輝華新紗廠工人先后舉行了三次規(guī)模較大的罷工斗爭,爭得部分政治經濟權益。中共黨員劉海珠等人在罷工斗爭中一直戰(zhàn)斗在第一線,為工人的利益赴湯蹈火,起著骨干作用,很受工人擁戴。
1927年6月,中共衛(wèi)輝地執(zhí)委改建為中共衛(wèi)輝縣委,劉海珠為縣委委員之一。1928年3月,上級對中共衛(wèi)輝縣委進行改組,委員中產業(yè)工人占三分之一,劉海珠便是其一。由于叛徒的出賣,1928年10月,國民黨在衛(wèi)輝大肆搜捕共產黨人,劉海珠逃往開封,繼續(xù)從事革命活動,被認出后即被投入開封監(jiān)獄。他在獄中堅貞不屈,拒不承認共產黨員身份,黨組織又多方營教,入獄半年后,因證據不足,國民黨當局被迫將其放出。出獄后,他四處尋找黨組織,但一直未能聯(lián)系上。后因打零工無法維持生活,于1932年前后回到家鄉(xiāng)新橋,先是以賣菜為掩護,后又擔起貨郎擔,秘密聯(lián)絡同志,與中共輝縣貴莊支部接上關系。1932年5月,貴莊黨支部書記李克明被捕入獄,叛變自首,出賣了黨的組織和劉海珠等同志,幸虧劉海珠先得到了口信,連夜奔往西安。在西安,劉海珠與其他5名革命同志以做小生意為掩護,與黨組織取得了聯(lián)系。后白色恐怖日趨嚴重,6人中有3人被西安國民黨當局抓住,英勇就義,劉海珠等其他3人只好分散活動。
1937年秋,劉海珠只身潛回新橋,在家躲藏兩夜,白天也不敢出門。為了不連累家人,對母親和妻兒只字未提在西安的驚險一幕?;匚靼埠蟠娌幌律?又輾轉多日,跑到延安,上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。由于劉海珠1925年入黨,斗爭經驗豐富,產業(yè)工人出身,理論功底較好,很受師生愛戴。在抗大學習不到一年,因抗日前線急需干部,劉海珠從抗大直接調到部隊任營級干部。在部隊,他團結同志,英勇善戰(zhàn),屢立戰(zhàn)功。1945年7月,在一次反日軍掃蕩時,身為營教導員的劉海珠在河北省薊縣伍佰口村(今天津市薊州區(qū)州河灣鎮(zhèn))犧牲。當地軍民將他偷偷掩埋后刻磚記名,并在墳墓周圍種荊條以護其墓。后該村村長奉八路軍之命,以劉海珠生病為由,給其家人來信,望劉家前去探望。劉海珠的母親到了那里,得知兒子英勇犧牲的情況,悲痛不已。
1951年,劉海珠在抗大的同學來到輝縣,在縣里召開的部署鎮(zhèn)壓反革命的大會上,到處打聽劉雨亭(劉海珠1928年后改用此名),終于找到了劉家。他將劉海珠犧牲的情況寫下來,交給劉海珠的兒子劉有文,讓其拿到縣民政科,民政科給劉有文360萬元(當時的1萬元是現(xiàn)在的1元)撫恤金,隨后又辦了烈士證明書。
烈士的故鄉(xiāng)和親人,是烈士生前心之所系,亦是身后魂之所向。1954年,劉有文到劉海珠的犧牲地,將其靈柩運至輝縣新橋,入墳安葬,劉海珠終于回到了自己的故鄉(xiāng)和親人的身邊。劉海珠的弟弟劉海秋受哥哥的影響,成為新鄉(xiāng)第一批共青團員之一,后組織上派他到黃埔軍校學習,1927年北伐犧牲于漢口。2013年,輝縣市烈士陵園為兩位烈士立碑紀念。
烈士的一生是短暫的,烈士證明書在歲月的長河中也會慢慢泛黃,但烈士的故事、烈士的精神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,熠熠生輝!